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九卦 发展战略变了21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透视  > 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“赋能”样本:拆解工银科技战略图谱

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“赋能”样本:拆解工银科技战略图谱

国有大行子公司能否摆脱总行薪酬体系的束缚,给予科技人才足够的激励机制,亦是行业颇为关注的重点。

建设银行、中国银行之后,另一国有大行工商银行科技子公司的战略版图揭开面纱。

5月8日,雄安,中国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科技有限公司落子,成为银行业内首家在雄安新区设立的科技公司。

7月中旬,工行金融科技部和工银科技的相关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,介绍了工银科技的定位、职能、组织架构、发展目标等市场关心的信息。

在定位上,工银科技要“对内赋能集团智慧银行战略,成为金融科技创新领跑的孵化器与助推器;对外赋能集团客户业务创新,成为‘金融+行业’生态建设的新动能与新范式”,这与目前大多数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提法较为相似。

与其他国有大行大规模平移总行科技部人员至子公司的做法不同,工行选择了几乎保留所有总行部门人员,对子公司“做增量”:从三大中心选拔100名种子选手后,通过社招、校招等方式扩充人员。

对于总行金融科技部与科技子公司的关系,工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马雁表示,技术和业务上,未来依旧由总行金融科技部统筹,“财务和运营由子公司自己做。”

“设立子公司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,另一方面,子公司所具备的向外输出、科技开放的功能,可以构建更为庞大的科技生态链。”马雁说。

截至目前,国内已诞生10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,其中股份行6家,国有大行3家。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,各家科技子公司的职能定位趋同:一方面对内服务母公司的转型;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化运营,对外输出产品和服务进行技术套现。

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普遍缺少独立业务运营管理的理念和经验,短期内依旧较大程度延续传统IT部门管理形态,未来能否走出机制束缚,还有待观察。

人员、业务“做增量”

过去一年里,工行的金融科技相关架构出现了较大调整,并伴随工银科技的落地,形成“一部、三中心、一公司”的组织架构。

“一部”,指工行总行金融科技部。2018年11月,工行总行对信息科技部、产品创新管理部进行整合,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立金融科技部,其主要承担工行全集团科技条线的统筹与管理职责。

“三中心”,指数据中心、软件开发中心和业务研发中心。其中,业务研发中心是工行首创的模式,于2018年底落地,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业务和科技之间的对接和联动,从源头上以业务为主视角,优化资源配置。

“一公司”——工银科技,5月8日诞生,其在路径选择上与其他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颇为不同:在人员配置和业务开发上,工银科技选择聚焦“做增量”。

“我们希望不要对目前的组织架构产生太大的冲击。”工银科技总经理李六旬表示,在人员配置上,工行选择从三大中心“通过市场化机制,抽了一百多人作为种子做基础,再通过校招、社招的方式扩充至200-300人,2-3年内有望达到500人左右的规模。”

据公开报道,建行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在人员安排上的做法是整体平移:将原总行直属七个开发中心与一个研发中心近3000名员工划转至建信金融科技。

国有大行子公司能否摆脱总行薪酬体系的束缚,给予科技人才足够的激励机制,亦是行业颇为关注的重点。

李六旬表示,工银科技在薪酬体系上,“对于亟需的高端人才,可以做市场化安排。”

在职能上,工银科技亦将“增量”作为焦点。

据李六旬介绍,工银科技的职能主要包括:客户IT系统研发、客户IT系统运营与托管、科技产品营销与输出、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等。

其中,科技产品营销与输出上,主要是将工行已然研发成熟、具备输出条件的金融类业务系统向金融同业客户输出;同时,将工行科技团队技术创新平台进行产品化改造后,以软件许可或技术服务的形式对外销售。

在“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”方面,工银科技则将利用其市场化的灵活机制,“通过与有创新潜力的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合作,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上进行高效的联合创新和技术孵化”,“定向引进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,助力我行重点项目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”。

业务模式:主做政府、产业服务

由于子公司不再受“商业银行不能做股权投资”的限制,工银科技还将通过对外股权投资的方式,将外部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吸纳进工行的体系。

在区块链、信息安全等热点技术领域,针对拥有高端技术人才、掌握核心技术能力、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初创公司或科技企业,工银科技还会考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,进行战略控股或参股。

“通过股权投资一些优秀技术公司,我们可以派驻部分技术人员,先行先试,可行的话,推广到集团内部使用;同时,未来甚至可以考虑收购公司。”李六旬表示,目前工银科技已在接触一些小型科技公司,若进展顺利,“今年年底可能就会有动作。”

在业务上,工银科技分设了运营与市场板块、政府事业板块、产业事业板块、雄安数字金融实验室等。

李六旬表示,工银科技重点服务B(行业)端和G(政府)端客户并惠及C(消费者)端客户,“目前已经开展了政务服务领域、金融生态云、区块链等方面的业务,而且已经承接了数十个项目。”

除这些自身主导的业务之外,工银科技还重点参与智慧政务、交通出行、教育医疗、民生服务、幸福产业等需要与外部机构共建的“金融+”类型的项目。

例如,在工银科技的注册地雄安,工行与雄安新区合作开发了“雄安征迁安置管理系统”、“权益登记区块链平台”,实现了分布式账本多方实施监管、全生命周期资金使用及可视化管理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灵活查询;对拆迁户而言,资金发放透明,对政府而言实现可视化监管,对工行而言则获得了资金沉淀。

尝试挖掘公共领域优势

国内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发端于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兴业数金,并于2018年开始提速,迄今已有兴业、平安、招商、光大、建行、民生、华夏、北京、工行、招行等10家银行陆续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。需要说明的是,平安系的金融壹账通母公司为平安集团,与平安银行系兄弟公司。

在具体业务上,各家银行系子公司略有不同。

股份行中,兴业数金由兴业银行早期打造的银银平台脱胎而来,大力发展金融云服务,并将对外服务的重心放在中小银行、非银金融机构上;招银云创则将其成熟的IT解决方案对同业开放;金融壹账通“平安集团子公司”的身份,使其一开始就从集团的角度对银行、、投资等全行业赋能。

“国有大行的IT实力很强,金融场景很丰富,可以做的事情很多。”一位国有大行金融科技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早期应该以服务本行为主,在服务输出上,“国有大行与政府的紧密关系,未来国有大行可能在公共领域会具有较大优势。”

这一苗头也似有显露。

例如,工银科技在其业务策略上将G(政府)端列为重点;中行科技子公司也在其业务目标上提到,“与政府、交通、能源、医疗、学校等行业紧密合作,不但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提供行业云计算服务,将场景生态建设与基础运营支持紧密衔接,实现多行业多产业链合作共生的行业生态联盟。”

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,新成立的科技子公司普遍缺少独立业务运营管理的理念和经验,短期内依旧较大程度延续传统IT部门管理形态。在这方面,国有大行原有机制的束缚或更大。

此外,与银行的强牌照监管不同,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诞生之初,就缺乏牌照护体,而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发力较早且目前已颇具规模。

尽管BATJ等公司已在去年陆续公开

相关推荐: